《我乘風雪》第197章

約莫沉默片刻,徐守拙道:“皇上,這一切不是老臣的功勞。你可知這治理水患、消除疫害的法子是何人所創?在杭州籌備建造港口,疏通海上商道,又是何人的設想?”

崇昭皇帝笑道:“怎麼,太師手下又攬入一位能員干將,是朕不知道的麼?”

徐守拙搖了搖頭:“皇上或許已經忘記他的名字,亦或者不愿意再記起他的名字了。”

崇昭皇帝蹙了蹙眉,臉色瞬間凝重起來。

陪侍在一旁的鄭觀嗅到一點不對勁兒的苗頭,打圓場道:“呦,太師這話說的,大梁人才濟濟,皆愿為皇上效命,皇上不記得其中一兩個,豈非尋常事?”

崇昭皇帝擺弄了一下毛筆,示意鄭觀不必多言,沉聲問道:“徐太師,你到底想說什麼?”

徐守拙從容笑道:“老臣只是思念故人,想與皇上敘敘舊事。”

他沒有看崇昭皇帝,而是仰首目視前方,前方似乎有一處很遙遠的地方,他道:“觀潮倘若能活到如今,也該位列三公了。”

他低下頭,握住自己座椅的扶手,沉沉地拍了兩下,道:“老臣的這個位置本該是他的。”

觀潮,宋觀潮,曾是先帝的肱股之臣,因為先帝擋下毒箭而亡,謚號“文正公”。

發妻孟元娘,宋觀潮亦是謝從雋的父親。

名義上的父親。

這些事很多人都知道,但沒有多少人知道,宋觀潮生前還跟徐守拙曾是八拜之交。

兩人同為揚州窮苦出身的孩子,宋觀潮孤苦伶仃一個人,無父無母;徐守拙亦是父母早故,手里緊緊拉扯著一個面黃肌瘦的小妹。

三人同在城隍廟靠掃廟道人接濟一口饅頭,勉勉強強、相依為命地長大成人。

徐守拙雖比宋觀潮年長不少,但宋觀潮從小就天資聰穎,性靈秀敏。其他貧苦人渾渾噩噩混飯度日時,他卻喜好讀書問藥,后又三顧茅廬,拜了揚州一位舉人為老師,從小就做得一手絕佳的詩詞歌賦。

后來,宋觀潮因寫了一首隱刺時局的歪詩而獲罪于官府,被捕入獄。

徐守拙身為他的義兄,眼見宋觀潮枉受牢獄之災,急得四處求爺爺告奶奶。

但他一介平民,認識的擁有最大權勢的人也不過是當地的豪紳,他們都不敢招惹官府,誰也不敢去解救宋觀潮。

不過徐守拙仿佛天生有一雙識人的慧眼,他看出宋觀潮未來一定能夠出人頭地,也看出唯一能夠救他的人就是當時還在揚州封地、僅為一介賢王的先帝。

徐守拙冒著被那些王府侍衛當場砍頭的危險,橫沖直撞地攔下賢王的轎輦。

在生死一線間,賢王令侍衛刀下留人,耐心詢問他有何冤屈。

徐守拙將宋觀潮的詩集交給賢王,賢王坐在轎輦中看了宋觀潮所作的那一首歪詩,不由地大笑三聲,直言道:“好狂妄的口氣,但不失為一首好詩。”

隨后,賢王從轎中走下來,一襲常服掩不住通身清貴,滿街臣民皆伏身行禮。

賢王居高臨下地看著跪在地上的徐守拙,問道:“你叫什麼名字?這詩可是你寫的麼?”

“回王爺,草民徐守拙。”他道,“這詩乃是草民的義弟宋觀潮所寫,他因為寫了這首詩,被官府的人抓走了。”

賢王似乎有些不可置信,回首看了看隨行的揚州知府,以輕巧的口吻說道:“半大的孩子,能有這樣的見地,本王看很好嘛。

那揚州知府聽出這話中有問罪之意,急得滿頭大汗,連連點頭:“是,是,下官這就放、放人。”

賢王說:“寫詩寫得好的人,本王見過不少,但能把詩寫得這麼有意思的還沒幾個。本王要見見這個宋觀潮。”

徐守拙這一搏,為宋觀潮搏來一線生機,也為他們二人的官路搏出一條通天大道。

“那時候人人都只知宋、裴二人乃是先帝的左膀右臂,從不會提及老臣的名號,其實與觀潮相比,老臣也不過是一介庸人罷了。觀潮是大器之才,南方水害后瘟病成風,他想出的法子至今還能用,比他,老臣一向自愧弗如。”

能讓徐守拙這麼一個剛愎自用、孤高自許之人心悅誠服的,也只有當年的宋觀潮了。

“然而,觀潮志在四方,先帝都怕賢王府的天地拘不住他這只鴻鵠,這才想了一個法子,要將孟家長女孟元娘許配給他為妻。”

崇昭皇帝的手一頓,蘸飽丹墨的毛筆尖兒跟著一抖,朱紅的墨點不慎滴落在畫卷里那神女的面容上。

可惜這麼一幅好畫,就因這一點失誤,全都毀壞了。

第122章:有情孽(三)

宋觀潮娶妻之時,徐守拙已經與他分道揚鑣多時。

雖然兩人都還在賢王手下辦事,但他們為官從政的理念卻是大相徑庭。

徐守拙從前過了太久的貧寒日子,若只他一人受苦,還不至于如此心難平,可他最疼愛的小妹徐念青從小跟著他,也受過太多的欺負,吃過數不盡的苦頭。

令徐守拙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揚州濕寒的冬天。徐守拙將干巴巴的饅頭掰成兩半,一半留給自己,一半塞給徐念青。

猜你喜歡

分享

分享導語
複製鏈接

溫馨提示

加入尊享VIP小説,享受全站無廣告閲讀,海量獨家小説免費看
進入VIP站點
端午節福利通知
取消月卡,升级为VIP季卡15美金,年卡50美金,原付费粉丝,月卡升级为季卡,年卡升级为永久卡。 另外,给大家找了一些福利权益,神秘入口正在搭建,敬请期待!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