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古代當名士》第619章

  “此車的來歷,可從昔日秦馳道講起……”

  不管講什麼,都要從史書上找源頭,這是八股文章的標準做法,也是當今名士講學的風氣。

  所以宋時開頭就把秦代木軌馬車這個后世網上流行的說法拉出來當作軌道馬車的起源,說他所作只是復原上古神器,將木軌改為鐵軌而已。

  雖然大鄭朝尚未發現秦代木軌,也沒有碳14測定年代,可是史書上有秦修馳道的記載,且修成的秦直道正好經過陜西,還有部分深入草原……

  所以他們兩位心細如發、明察秋毫的名偵探——不是,是御史和分司大人,在巡查陜西各地狀況的時候便發現了秦馳道遺址,推斷出了它的舊貌。

  秦馳道鋪的是木軌,他們加以改造,就造出了鐵軌。車輪壓在鐵軌上,負載再重也不會壓壞路面,輪子在光滑的鐵軌上行進得也更輕松,是以馬車走的也不慢。

  他們不光建了從經濟園到京師的一條長長的運載道路,還在經濟園周邊建起了通往北塘和縣里的公共交通線路:每條鐵路上隔一段時間便發一趟車,如今走海運的貨物,北塘、近海打上來的新鮮海貨都能用鐵道馬車運輸。經濟園里的工人、隨他們讀書的學生、共參新車的名家處士們都能乘著這樣的大車來往兩地之間。

  鐵路沿線還設了多個站點,人煙稠密的地方便設一站,車上的人中途可以下車,站點附近的人也可上車,不是一家獨占之物。

  背私是為公,同乘是為共,是以這種可供天下人共乘的車便叫作公共馬車。

  京中以后若有想去天津、去經濟園的,也可買票乘車。這鐵路是京津兩地和許多外地趕來的大戶巨室投資而成,不止道路結實、馬車質量絕佳,道邊還建了車站、雇了人日夜巡檢,比走官道都安全。

  ——修路中或曾有本地流氓青皮出來搗亂,早都被桓大人這位抗虜英雄指揮人清掃得干干凈凈,拉去海邊鹽田勞改了。

  宋時與桓凌站在車階上描述著未來的公共交通系統,新的兩地貨運……車頂篷墜著的銅鈴在風中搖蕩,鈴聲起伏,如同清越的樂音,將他們描述出的情景襯托得越發動人。

  凜凜寒風中,上到朝廷大臣,下到來看熱鬧的普通百姓都聽住了,不禁想象著乘這樣的大車到海邊——甚至暢想起了有一日京城里也鋪了這樣的鐵道,走上這樣的馬車,讓他們坐進車里,舒舒服服走遍京師里外的光景。

  宋時給他們看的東西還能更迷人。

  他微微側過臉,叫了一聲“師兄”,將桓凌輕負在身后的手拉出來,抬下兩人身前,露出交握的十指給人看。

  如今他們已不需要長袖遮掩,不必裝作兄弟情深,可以在寒天里戴著分趾手套,公然握著手一同下梯。

  桓凌腿長,先下一步,還要轉過半個身子扶著師弟,當他還是從前那個走路怕摔的孩子一般,半扶半抱著把他帶到地上才安心。

  道邊的記者、書生、看熱鬧的人叫他們兩人的動靜驚回神來,正好看到看鐵道的人下來扳動鐵軌,將公交車和裝自行車的貨車駛到另一條鐵道上,露出一輛堆滿碎冰的大車。

  宋家這邊早安排了車馬來接他們帶的節禮,此時叫車夫將車橫在海鮮車后,車廂前端用油壓的千金頂慢慢撬起來,一車混著冰的新鮮海產便在眾人面前傾倒下來,在新車上堆成魚山。

  一股微咸的帶腥味順著寒風撲面而來,猶如渤海的海風從三百里外吹入京城。細窄的帶魚泛著銀閃閃的光輝,與反射日光的碎冰一道閃花了眾人的眼。

  然后這些魚蝦中就分了一批跟著記者和看熱鬧的百姓們一起回家,成了宴客時的珍味,隔日報紙上值得一書的盛景。

  若夸這軌道馬車能運多少煤炭鐵石,大多數人其實都不關心;要說它乘坐舒適,往來便捷,用得上它的人也不多。可一頓新鮮的帶魚、明蝦、海鱸魚、海蠣子上桌,無論吃著吃不著的,頓時都體會到了鐵路的好處。

  渤海里有的是新鮮海貨,可京里離著海邊三百里之遙,奢侈到能為一點鮮魚而每日派車來回的人家可不多。哪怕是在宮中,為了省惜民力,也是以干魚、咸魚為主,極少能吃到新鮮海味。

  但有鐵路就不一樣了。

  鐵路上不會有來往的行人和車輛搶道,專供他們的鐵軌大車載人運貨,運得越多收益越多、越快收回成本。一班班、一列列馬車從通車這天起便再無休止,按著既定的方向和時間行駛,將鮮靈靈的海貨、自行車、三輪車等車運進京城,再拉上西山的煤和石灰回經濟園。

  這一年下,從海邊運到京城的河海兩鮮絡繹不絕。捕撈上來的鮮魚用河冰鎮著,在各處車站換馬換人,接力運輸。

幾個小時后,最新鮮的海產就已運進宮中御膳房與皇室宗親、親貴大臣的廚房,或是直接擺上了集市的攤位。

猜你喜歡

分享

分享導語
複製鏈接

溫馨提示

加入尊享VIP小説,享受全站無廣告閲讀,海量獨家小説免費看
進入VIP站點
端午節福利通知
取消月卡,升级为VIP季卡15美金,年卡50美金,原付费粉丝,月卡升级为季卡,年卡升级为永久卡。 另外,给大家找了一些福利权益,神秘入口正在搭建,敬请期待!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