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皇子的目光交匯到吏尚張閣老身上,連天子也順著他們的目光看了一眼,卻不曾問出話來。
張閣老神色如常,淡然越班而出,向圣上、向滿朝被兩位皇子挑起好奇心的人解釋道:“宋時才在任上一年,考績雖好,卻也不一定要立刻升等。
“臣昔日曾翻舊制,發現國朝初官員多是九年任滿才許升遷,地方上九年不換牧守,政事連貫,才做得出修橋、鋪路、辦學的大事。而近年來多是三年一任,任滿即走,短短三年見得著什麼?許多官員為怕任內有事務結不清,影響考績,寧可什麼也不做,或是只求些眼前見效的商賈事,哪里有心思從頭好生規劃一地建設?”
他正是為了給天下官員做榜樣,為了讓宋時做起真正能利國利民的事業,故此按著自己的學生不許升遷。
他真情流露地嘆了幾聲,微微躬背垂頭,目光落在空中,將一個為了國家大治不惜犧牲學生升遷前程的老師的心態展露得淋漓盡致。
唉,學生為了情郎不肯回京,這話可怎麼說得出口?少不得他這個做老師的幫著掩飾一二了。
果不出他所料,兩位皇子不肯全信他的說法,質疑道:“宋大人在漢中做的事業,朝廷已遣了諸部院大臣學習,又在京建起經濟園,他還有什麼事須在漢中多耽兩任才能完成?”
張閣老只嘆了一聲,暫未答話,他身后班中忽然走出了兵部王尚書,上前來躬身行禮,迎著兩位皇子的注目,從袖中掏出了一封文書:“啟奏陛下,此乃軍中之事,臣愿答。
臣聞漢中知府宋時試制精煉石油時煉出了能于陣前御敵的佳物,此物是京中派遣諸官回程后才制得的,無人可接管,故此臣請萬歲許他在任上多留幾年。”
天子瞇了瞇眼,臉上染上了幾分亢奮的紅光,問道:“是何嘉物,卿可獻上。”
王尚書雙手遞上奏章,朗聲道:“請陛下先看這榆林鎮奏上的捷報!”
第227章
西北戰報,榆林大捷。
王尚書揀著最要緊的、圣上最想知道的, 簡短地報了一遍勝況:
二月初虜襲孤山堡至黃甫川一帶邊墻, 陜西巡撫楊榮與鎮守總兵官曹國公許易、副總兵藍田伯湯欒等領軍斬首四百余級, 擒虜寇三百余人,得塞外良馬、精鐵兵甲數百件……還有一架昔年大邊被虜寇踏破時被奪過的鎮關大炮。
滿朝上下都為這消息精神一振。
邊關所備城炮都是太祖立國時鑄的精銅炮, 鑄炮的銀子還可不論,更重要的是這些象征著大鄭國威。當初因邊備不修,被虜寇破城搶走, 反成了攻城利器, 實為大鄭官軍之恥, 而今竟又搶了一座回來,怎不令眾臣驚喜!
新泰帝滿面笑容地贊道:“楊榮節制邊關有功!許、湯二人亦有領兵之功, 著令吏部、兵部擬封賞, 將城炮就地安置在孤山堡。”
這一功比普通大勝不同, 至少要加階加祿, 再計人頭、俘虜之獲,許還要加官晉爵。滿殿武將艷羨不已, 齊王更是想到了周王節制九邊, 將從這場大勝中取得多少好處, 不由得心口發酸。
原本是他想去邊關, 卻被大哥搶走, 那經濟園又叫三弟占了先,收買了賢名,而今他卻落得這麼個不上不下的位置……
他只顧著惋惜舊事, 竟沒留意下方王兵尚又說了些什麼。直到父皇身邊的太監揚聲問話,才將他的精神勾了回來:“楊、許、湯等人當日如何制勝?此勝與宋時有何等干系,楊巡撫為何要留他在陜西?”
是啊,孤山堡大勝,是楊左侍擅指揮戰陣,軍中將士用命之故,與宋時一個種嘉禾、造農具的又有什麼關系?
不只齊王,魏王也緊緊盯著王尚書,只盼自己這工業園又能添一項得圣心之物。
王尚書連忙答道:“楊侍郎報捷書中稱,這一戰達虜偷運太祖鎮邊神炮進犯邊墻,正為用炮打開邊墻,偷入關內擄掠。幸得被巡邊將士窺見,楊侍郎等人便用宋知府與桓御史精煉火油所得的汽油燒之,將炮車燒壞,炮身燒軟,其馬匹、虜寇被燒傷者亦難計數。”
邊關氣候極干旱,虜寇身邊帶的水也不多,且石脂水沾上身體不能除去,燒起來遇水不滅,其中煉出的汽油亦有一樣的效果。
這汽油只能用鐵器或玻璃瓶盛裝,宋知府還試制出了一種可點火投擲的汽油瓶,楊大人特命人為它造了小投石器般的投瓶器,將那些油瓶點燃后投向敵軍。那些瓶子有的落地便炸開,有的在空中便爆成一團火雨,稍沾上人、馬、炮車便燒成一團、越撲越旺,就地打滾也一時滾不滅。
虜寇皆是乘馬來的,那火撲打不息,人能忍著逃跑,馬卻不能,驚惶奔逃,摔殺了不少騎手。邊軍以逸待勞,此時再出陣排槍、引弓,便輕取了數百意圖逾邊的虜賊。
王驥將這場大勝報得清楚,躬身道:“楊巡撫等所獲虜寇中有韃靼王公子弟,下月初便入京獻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