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他們讀得斷斷續續,那文章本身卻竟有幾分風流瑰麗,是真正的士子文章。
金御史聽得目瞪口呆,顧不得巡撫大人和四品僉憲就在身邊,看著宋時脫口而出:“我上回來時還不曾見有這樣多識字的百姓,難不成這文章有什麼特別之處,漢中府會看文章的百姓都圍到這里看它?”
不,這文章沒什麼特別的,就是個每天都有文人士子投稿的普通專欄文章。宋時彎了彎唇角,得意地想著:特別的只是他們漢中府宋知府發下去的掃盲教程而已。
第224章
金提學不光要提考本府學子,還是給宋時打考核分數的領導之一。
宋時四月初便告三年俸滿, 他到那時已在外府提考, 往來寄考語也麻煩, 正好借此機會考察本地學政,直接出了考語交給巡按楊大人。
反正宋時的考績冊最終也要交楊巡按開具評語, 到時候將他這份收錄進去就是。
上司要考察,宋時自然要盡力展現出本縣文教的大好風氣,當場便叫人買了兩份報紙給領導們審閱。
報紙頭版自是不變的、帶大圖的漢中府官員活動紀要, 之后又有政策解讀、文教專欄、農學天地、工業快訊、商貿信息……而后是一連三版的名士佳文——其中《漢中風情》一欄, 印的正是那些人圍在報亭外讀的文章, 寫的是漢中天臺山的美景。
金提學泛泛看了一遍那文章,倒回來仔細看了看文教專欄:那一版里蒙學、詩詞、四書、經學并舉, 皆引用經義、古文解釋, 詳實清晰, 深入淺出, 像是經年老儒所作。
卻不知是本地書生、舉子還是學官所作。
不過他如今是吊考學生來的,不合提前見本地書生, 便合上報紙, 期許地說了句:“本官早知道宋知府擅文教之功, 只等著看今年歲試的文章了。”
同行來的楊巡撫倒更關注民生大計, 低頭翻著前兩版農業版內容, 對著其上各種農業知識默默點頭。其中農時一節正應上當前季候,卻又與舊時農諺不全相同,而是計日均溫度、每日光照時長, 另有一套安排農桑的說法。
底下還配著南鄭縣與全府前七日溫度、風雨氣候之征。其中南鄭縣報得最詳細,府治與四郊的氣象分別列出,還印上了當日清晨的氣溫。
這些氣象知識與舊學相差甚遠。楊大人雖然看過他們的書信,知道如何用水銀溫度計測氣溫,卻不太懂溫度變化跟農事的關系,一面看著一面問他們。
從前農事都是依歷法而行,他們這難道是要改歷法了?
宋時便拿他自己的經歷作例子解釋道:“并非要改歷法,只是中國之大,雖節候相同,南北地氣差異卻極大。僅這陜西一地,漢中府再過不久便可開始拌種、育秧了,大人在榆林時只怕還是雪滿雕弓吧?”
是這麼個說法……
楊巡撫笑道:“白樂天有‘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之句,莫非就是這個意思?”
宋時道:“大人說得正是。山中越高處氣溫越低,花開得晚,平原則要早得多。而這平原自南到北、自西而東,溫度皆會因地勢之變而寒暖不均。即便在這南鄭縣小小縣城中,同是元宵節后這幾天,不同年景,亦有時天熱、有時天寒,單看節氣下種倒不如算著日照、氣溫下種。
”
他抬手指向那一版最下方:“府里陰陽生每天算氣溫,日均溫達到多少度、適合做什麼農事,都會在下頭寫出來。下頭百姓們或自買報紙看,或在公告亭看貼出來的報,自然就知道該做什麼農事了。”
金提學詫異道:“難不成你這里鄉間百姓也都識字了?方才好像聽幾個婦人也說學了識字,難道連婦人都能人人識字?”
那不一定。今年掃盲班開的不多,只有各工廠、商鋪強制掃盲,鄉里管得不那麼嚴。不過一家至少有個識字的,家里人也可自教自學,或與朋友、鄉里互幫互教……到明年冬天掃盲班再開了。
說起來婦女掃盲也是難題,只有經濟園、城內紡織廠、繡廠、養濟院等地做工的勞動婦女才能組織起正式學習。至于那些養在深閨的小姐、給人家做奴婢的小姑娘,若家長不許她們讀書,政府也沒什麼強制手段。
暫時只能靠引導全社會向學風氣,宣揚讀書的好處了。等他下任確定留在漢中,再考慮建女子學校的問題。
宋時有些煩惱地揉了揉太陽穴,耳邊似乎聽著楊大人在說什麼,卻沒聽清字眼兒,一時有些愣怔。
桓凌在他身邊,便自然地接過了楊巡撫問的那句“何謂掃盲”,替他答道:“這是說人不識字,觀書而不識,有目如盲,是為文盲。宋知府在漢中辦冬日蒙學班教百姓識字,便是掃滅文盲,地方上便都是知書識禮之人了。”
宋時在旁輕輕點頭,表面上裝出淡然自若的模樣,暗地里給小師兄點了一排贊。
金提學是不會“點贊”這麼個先進技術的,他直接夸道:“宋知府此舉大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