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才他們已講過運和之法、諸分之法,如今便講代數之乘方與開方……
直至“變清獨元”之法。
獨元,乃指“方程式未知之元無指數者”,亦即是一元一次方程。
后頭自然還有二元一次方程式,二次方程式,多元各次方程式……越推元數越多,指數越高,殆無窮盡。
這種方程式算法只需多分列算式,將元數代入,初入手時極簡易方便;但迭代的方程式愈多后,單個方程式的簡便又抵不過太多算式帶來的繁難。所以學到深處,又覺與傳統的天元術互有優劣,可以相與印證。
天元術諸位都學過了麼?
若不曾學過,可先看朱世杰《算學啟蒙》,或問詢學過的同學,等講完“二次方程式”解法之后,他會單辟一節課講天元術。
他親切和藹地留足了作業,才講起一元一次方程。這一堂課從早上直講到中午,直到宋大人領著齋夫過來送飯,他才意猶未盡地宣布一聲“下課”,而后從教師身份中抽離出來,以主人身份招呼諸位同僚:“學校這邊遠離府城,吃食簡陋,望諸位不要介意。”
不介意!不介意!他們是來讀書的,又不是巡按出巡,哪有還要挑三撿四,讓當地知府擺筵席接風的?
雖說他們在京里也聽過宋三元之父擅于接待賓客,家里養著好廚子,會做新鮮菜色之事,不過眼下他們面對的畢竟不是傳說中的送大人,而是他的令郎。這位宋三元于接待一事上肖不肖父也只得看命,不是他們想就能想得來的。
眾人眼巴巴看向他身后的齋夫,等來的卻是十盒平平凡凡的攢盒。
但打開盒蓋后,里頭露出的菜肴卻足以教這些大人們也驚艷了:去年收的新稻蒸作雪白晶瑩的米飯,攢盒里擺著十幾樣精致小菜:有試驗田里撈出的禾花魚做的糟魚、腌魚、臘魚;有占了育秧暖房培育出的鮮黃瓜、油菜、豆角、青椒,或清炒、或炒肉、煨肉;再加上切好的臘肉、火腿、風雞,蒸的肉圓……
擺得整整齊齊,鮮蔬上澆了明油,襯得菜葉青翠欲滴。看著不似北方孟春之季,倒似江南三月,鶯飛草長、菜蔬遍地的時節才該端上的宴席。
他這種菜的技術竟也似能比得上種稻的本事了!
眾官員嘗著烹調得宜,口感清脆甘香的新鮮菜蔬,竟將連著聽了一上午課的疲憊與不知多少課業的壓力都扔到腦后,才咽盡飯粒便迫不及待地問宋時:“宋先生何時可教我等耕種之法?”
就只用盯著撒種、收獲,不須用方程術或大衍求一術推演,不用回家做功課的那種。
宋時正挑著木樨黃瓜里的蔥花,聽見“宋先生”這充滿敬意的稱呼,激動得手指微顫,撂下筷子便答應那位求學心切的工部員外郎傅芳:“既然傅兄與諸位前輩、年兄都迫不及待要為圣上、為朝廷學習,我又怎可拂諸位之意?”
不吃了,把他備的教具抬來!
他揚了揚手,隨侍的小廝便出去傳話,不多時便有差人從外頭進來,抬上了一把把精工細造的鋤、鐮、耙、鎬、鍬……
?
??
???
幾位庶吉士、御史、員外郎驚訝得險些站起來,指著那些農具看向宋時:“這、這是,宋先生之意,不會是讓我們學著、學著用這些……”
是啊,宋先生贊許地對他們點了點頭。
要提高糧食產量,就要大力發展生產力,這個生產工具也是重要的一環。如今還沒到小麥返青、水稻育秧的時節,沒有什麼農業生產實踐能帶他們去踐行,就先從了解和改進生產工具開始吧。
作者有話要說: 參考:
中譯本代數術在中國的翻譯與傳播 ——李亞珍
論中國古代私學中的數學教育——傅海倫
中西數學會通的嘗試——以《同文算指》(1614年)的編纂為例 ——潘亦寧
引用了一些《代數術》原句,有些詞沒解釋的明天再說,先睡了
第196章
宋老師倒拎起一把木柄鐵鋤,雙手托著鋤柄, 亮出一個漆黑的條形鋤頭, 鋤刃磨得光亮發白。
他在鋤口上輕輕抹了一把, 吹掉指尖灰塵,得意地解說道:“子曰: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這些農具是本府略陽縣特產,以熟鐵為骨、鋤口澆淋生鐵而成。雖不是名家鑄造, 材料也非上好的蘇州鋼一類, 用起來卻堅韌耐磨, 刃口鋒利,幾可切金斷玉。”
這一個普普通通的鋤頭叫他說得倒像是什麼寶兵似的, 學生們有心接過來細看看其中殊異, 卻又愛惜形象, 不太好意思在同僚面前端著鋤頭看, 竟顯出幾分無措。
宋老師體貼地將鋤頭塞進剛才主動要學農事的戶部員外郎孫栩手中,又拎起一把寒光閃閃的鐮刀順遞下去, 含笑說道:“這都是府內特產, 諸位同僚都是懂農事之人, 想來從前見過許多農具。這農具還不止鋤口‘擦生’一樣好處, 其鑄造之法亦與別處不同, 諸位其試察之。
”
眾人原不覺著幾把農具能有什麼特別,至多是稍新些,因是做給官府的, 鍛打得更精細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