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古代當名士》第358章

  宋時安排定了此事,順道又對朱大人說:“若還有十六歲以下的少年,不論男女,尋個老師替他們開蒙識字,長大了才好做個有用的人。”

  朱縣令忙忙地記了他的要求,都記下之后又補充了一句:“若教女子讀書,便要聘些讀過書的婦人,這樣的婦人只怕難雇著。”

  難也要雇,實在不行從尼姑庵里找找。不過千萬不能叫她們教經書,也不用教女四書——女四書讀了能有什麼用?直接上小四書!

  別的蒙書都可替換,小四書之一的《名物蒙求》里卻是講到了許多樸素的自然知識,必須讓孩子從小學會,史書也是該讀讀的。《性理字訓》或可不學,再加一本教兒童禮儀的《教子齋規》或《童蒙須知》之類,然后再加一個必背的九九乘法表。

  小孩子學會這些,就可以到他的廠區學校進一步深造了。

  朱大人卻不知道他頂頭上司這份連童工都惦記上的心思,十分感慨地說:“前日漢中經濟園奠基時已知大人有教無類,愛護后生,今日則更見大人這番澤被百姓的德化之心。”

  他說得字字出自肺腑,原本打算讓孩子們上個小學就來半工半讀給他打工的宋大人聽得都有些不好意思了,摸著胸口說:“朱兄過譽了,咱們做官的哪個不盼著將治下之地教化成人人讀書知理的明德之地?我雖早有此心,但今日有底氣請人教導孤兒,也多虧了本地士紳大力捐助,諸位同僚戮力齊心為朝廷、為百姓做事。”

  是是是……

  朱大人點頭附和著,聽到那句“諸位同僚”,便毫不客氣地當成了大人在夸自己,飄飄然了一會兒,也十分懂事地反夸了一句:“下官們有什麼功勞,還是桓大人為府尊、為百姓所做最多。

  那倒是真的。

  宋時心疼著幫他算土方算到半夜的桓凌,嘆了一聲:“他也是為了朝廷百姓,怎麼能言苦呢。”這人干起活來就不管身體,以后還得他多盯著點兒才行。

第162章 

  宋府尊對自己的人萬般憐惜,擔心他干活多了累著, 輪到下屬就沒那個待遇了。

  朱知縣聽見大人都開始夸起愛侶了, 以為正事說完, 寒暄幾句便要告辭。誰知他“告退”兩個字還沒說出口,宋大人就又熱情地拉著他研究起了新工作。

  如今已至四月中下旬, 到了收麥插禾的時節,他這縣令是親民官,自然得關心農桑, 宋大人還要跟他聊聊科學種田呢:

  比如稻秧的合理密植;比如稻田養魚技術;比如割麥后秸桿還田做肥料與收秸桿做柴燒哪一種對農家更劃算;比如收麥后種油菜還是芝麻、豆類、棉花收益更高……

  朱縣令越聽越茫然, 眼神越飄渺, 努力想集中精神弄懂他說什麼,卻一次次地被他扔出來的問題打懵。

  水稻全株葉展多長?水稻莖桿粗細?水稻田里還能養魚、養螃蟹?收麥之后種什麼賺的銀子最多?

  ……他單知道芝麻油比菜籽油貴, 可誰能知道一畝芝麻的凈收入比一畝油菜、大豆、瓜茄高多少低多少?

  宋時原本也不求朱縣令真懂多少農事, 只是讓他明白自己搞農業調研的重要性。因此他看著努力思索卻又什麼都想不出來的可憐模樣, 便不再為難他, 含笑說道:

  “朝廷派咱們牧守一方,咱們便要上對天子、下對庶民, 盡心盡力。

我想著這莊稼要種好, 無非光、熱、水、土、肥、良種這幾項。可下頭農戶們一天到頭做不完的生活, 從小怎麼種地就是怎麼種, 剩下的只能靠天吃飯, 哪有心思、哪有本錢研究怎麼種好?他們做不好、收不上糧食,積欠多了,還不是咱們愁煩。”

  是以他們做官的替百姓研究研究如何豐產, 雖然會增添些工作量,也不算吃虧。

  若這一年收成好了,該收的稅都能收上來,再能清清前幾年的積欠,這樣的考績到了京中得多麼亮眼?

  不是他吹噓,他爹在南方做縣令時,他就曾靠著指導百姓精耕細作,一季稻的平均收成提高到了兩石七斗有余,比往年高了近三分之一,最高的竟有三石二斗。

  當年的夏稅秋糧就一分沒打折扣地收上來了!

  武平縣處在武夷山腳下,山高地薄,并非潮汕那等水土豐饒,能一年兩熟,輕易收到五七石稻谷的好地方。但經他們官民一心經營土地,輪作、間作、套作齊上,一年間收的各色糧食也不比那些上縣的少。

  別說五七石,就是一年三石糧這個數字就夠聽得朱縣令一陣陣眩暈了。

  漢中這樣的好地方,一年兩熟的好旱田,收成也不過二石。若他這里也能有一年三石的收成,他還愁什麼?到了收夏稅秋糧的時候,又何必總為那繳不上來的莊戶苦求府里寬限,還要叫衙役一趟一趟往鄉里追比?

  地方官最要緊的政績還是錢谷、丁口,然后才是刑獄,教化……

  說明白一點,別的都是錦上添花,做好了容易升官的,但錢糧卻是他們做父母官的命脈。

猜你喜歡

分享

分享導語
複製鏈接

溫馨提示

加入尊享VIP小説,享受全站無廣告閲讀,海量獨家小説免費看
進入VIP站點
端午節福利通知
取消月卡,升级为VIP季卡15美金,年卡50美金,原付费粉丝,月卡升级为季卡,年卡升级为永久卡。 另外,给大家找了一些福利权益,神秘入口正在搭建,敬请期待!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