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古代當名士》第201章

  宋時怕他們又把普通兒童玩具拔得太高,連忙解釋原理:“這不過是在魚腹內置了小片磁石,用鐵針自然能吸上來……”

  那不一樣!

  磁鐵吸針誰不知道,可這直鉤釣于在讀書人中的意義不同!

  自古就有“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的俗語,直鉤釣魚素來是與明君賢臣遇合相連的,他們這回可是親眼見證了直鉤釣魚、魚自上勾的過程,怎麼能不激動?

  他若不想讓人這麼聯想,憑什麼做直鉤釣魚,不先把針砸彎了?

  這些官員雖已致仕退休,年紀卻還不如當年渭水釣魚的姜太公高,怎麼沒有一點重遇明主,拜相當國的心呢?

  宋時聽懂了退休官員老驥伏櫪,還想返聘的內心呼喚,于是不再解釋自己是為了勤儉節約才直接下針釣魚,將剛才釣來的木魚扔回池里,請他們各自拿竹竿釣魚。

  幾位致仕的老大人比年輕人還有勁頭,站到池邊握著竿就去扎魚。宋時都怕他們失足出意外,趕忙請寺里選年輕力壯的僧人保護,最后還叫人往池底軟泥里扎了幾支竹竿,用繩子拉起圍欄,擋著他們不許把身子往里探得太厲害。

  忙完了這一通,他才得安心在旁邊看著。

  恰好知客僧也退下來歇著,他便撂下茶杯暗搓搓打聽起了僧人的休閑生活。

  也不過是讀讀經書、寫寫詩、練練字,再做些生活罷了。

  他們大慈閣是金代留下的名剎,香煙鼎盛,倒不需像小寺廟一樣靠經常維持,但也難免有和尚要做些買賣,賺幾個銀子供養自家。

若趕上本縣有賑濟、營建之事,本寺也要去幫著施粥舍藥、超度亡靈、停棺收尸、修橋補路……

  他們這些老和尚閑暇時愛靜坐念經,年輕的和尚都會練練拳,也有踢球、弈棋、寫詩作畫的,也有愛賭博的……只不過外面時興的射箭、標槍、斗雞走狗之類在寺里就不能做了。

  那知客僧說著,又恭維了宋時一句:“宋三元制的這木魚既能讓人享釣魚之趣,又不傷生靈,實為造福我佛門弟子之物。”

  不用強行恭維,這魚也就是個八歲以下兒童玩具的水平,他那十一歲的侄子都不玩了。這群老大人釣的也不是魚,是情懷,僧人們不必為了他這狀元的名頭強行釣魚。

  宋時望向池邊的老大人們,悠然嘆道:“魴鯉沉浮古寺池,直鉤一墜便相隨。垂綸莫笑白頭客,呂望七十遇未遲。”

  他的詩作得……非常應景,甚得這群已退休,卻還想“七十得文王”的老大人的歡心,覺得他狀元之詩名符其實。

  怎麼就這麼通透,寫進人心里了呢!

  當場便有幾位老大人作詩相和,扭扭捏捏地夸他的木魚好,愿晚年“兩袖輕揮拋名利,隱向山間自釣魚”“洗盡塵囂意,興來釣木魚”。

  更有人回去之后便寫小品文夸他的木魚:“魚長僅一指,以木為之,體態精致可愛,頭、尾、鰭、腮、鱗片無不畢見。內含磁石而易感鋼鐵之質,外漆清漆而不懼污濁之蝕。入水乘波,不減游魚之趣,遇鉤而觸,盡得垂釣之真……”

  寫木魚因為要掩飾一下自己本心想跟姜尚一樣遇到明主的渴望,寫得還收斂些,那些夸羽毛球的就更放飛了。

  一場文會結束,評宋時那篇幾乎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知行論”的文章沒見多少,只見夸“三元球”的詩文到處流行。

  好些的老老實實按著它的外形夸:“削木為芯,合羽為裙,俾騰躍以飛舉,因虛心可高升。圓拍直柄,初合繩墨之規矩;線網縱橫,盡顯用心之謹嚴”。

  再進一步的就要加點發揮,連自己一起夸:“堅強斯致,雖吐納之在君;蓄蘊應為,信盈虛而自我。”“羅網不疏,竟資助力之功;虛懷可式,且養浩然之氣”。

  而那些風流才子做出來的,夾帶的私貨就更放飛了——擱在府尊大人手里足以上升到理氣之用的高級球,到了他們筆下,就都軟纏出了“羽衣一上如登仙”“佩劍仙人時側目,撥梭玉女巧回眸”“白裙一束盈盈處,心網千結,無計得留住”的句子。

  偏偏才子們寫完了東西還不肯自己私下傳閱,都送到了宋狀元府上,請他點評。

  宋時坐家里欣賞了半天,實在沒處下筆。

  他本來就不大會欣賞唐朝以后的詩詞,又不是當考官的,對著什麼文章都能編出新詞來夸獎,于是只能放棄點評,給了他們另一個福利——

  他把這些詩文編成了個集子,親手用蠟版刻版印了出來,并在每頁頁邊專門刻出邊欄,書中隔幾頁便插入飾有小學板報等級花邊的純稿紙頁,供讀者寫簡評和讀后感。

  作者有話要說:  參考《宋代蹴鞠運動研究》  劉鵬

  賦參考氣球賦,用了“虛懷可嘉,且養浩然之氣”

  “佩劍仙人”一句選自《圓社摸場詩》

  “羽衣一上如登仙”原句“秋千一蹴如登仙”,《西湖春游》陸游

第91章 

  宋時在家印書,他兄長們自然最早知道, 直接在他廊下看起了正晾著陰干的書頁, 看著看著便要點評一二。

猜你喜歡

分享

分享導語
複製鏈接

溫馨提示

加入尊享VIP小説,享受全站無廣告閲讀,海量獨家小説免費看
進入VIP站點
端午節福利通知
取消月卡,升级为VIP季卡15美金,年卡50美金,原付费粉丝,月卡升级为季卡,年卡升级为永久卡。 另外,给大家找了一些福利权益,神秘入口正在搭建,敬请期待!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