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古代當名士》第103章

  這要不是大鄭太祖提前穿越過來改變歷史,他現在就能搞明白那故事是真的還是茶油廠家特供的明史了。不過故事可以存疑,茶油富含不飽和脂肪酸、油酸、亞油酸倒是真的,比吃動物油健康。

  方提學笑道:“你竟還懂得些醫理?本院家鄉也有人賣茶油,只是不如賣菜油的多,素來也少吃它。若真有你說的這些好處,往后倒該多買它來吃了。”

  宋時連忙謙虛道:“學生哪里懂得什麼醫術,不過是見鄉民種此樹榨油做營生,多問了幾句,又往醫書上查了查罷了。”

  方提學看著那盒紅艷艷的牛肉絲,便不由得口舌生津,一定點要夸他:“朱子曰:論先后,則知在先;論輕重,則行為重。能知百姓艱辛,肯做實學,便不負你這些年讀的圣賢書了。”

  他遵奉的是朱子理學,愛講“知行常相須”。

  下午講學大會召開,登臺講課時,他講的也是朱子的知行論:“知行常相須,如目無足不行,足無目不立。”

  知行雖有先后輕重,卻不能拆分,兩者便如人之眼與足,若少一樣便無法窮究天理。

  做學問者須窮天下之理,知天下之事。然而若僅是知之而未親自行之,則其“知”也非真正通透完全的“真知”;只有待親自“行之”之后才能深入理解所求之理。知與行相互推進,知之愈明而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

  知行之說雖是人人都知道,但方提學講來深入淺出,又引東南三賢中另外兩位的“致知、力行互相發”“知行相須互發”,及其弟子陳淳“知行互發并進”的說法,層層遞進、步步剖析知與行相因相須的道理。

  這一講足有一場大課的工夫,臺下寂然無聲,都細細記憶、琢磨著提學所講的道理。

  宋時也在臺下拼命記筆記——這可是提學大人親講的,他秋試還要在本省考,到時出卷子的考官仍是方提學,記下提學的理念,考試時才能把握中心思想不跑偏。

  臺下不少人都跟他是一樣的心思,提學自然明白此意,只靜靜等著他們。直到講學停下來一會兒了,臺下眾生才回過神來,在宋時引導下起身謝方大人授課。

  方大人淡然一笑,朝臺主席上坐著的宋縣令點了點頭。

  不一時宋縣端著官袍下擺走了上去,親自作主持人,對臺下學子們說:“諸人若有不解之處,可用一幅紙寫下自己要問的問題,密密折好。待會兒將有衙差捧箱過來收取,大會結束時講學的兩位大人、兩位老先生都將于其中各挑三個問題作答。”

  不能按著記者招待會來,讓他們張口就問,得像網絡采訪一樣篩選出合適的問題。

  但就這麼個提問機會,平常也輕易落不到這些普通生員身上。臺下眾人一片嘩然,連筆記都顧不上補了,連忙搜腸刮肚地想著自己要問什麼,或與同鄉好友商量,眾人同問一個問題,好叫抽中的機率更高。

  方提學聽著底下嗡然議論的聲音,卻不下場,而是掃了掃臺下,清咳一聲,朗然道:“方才我講的‘知行相須’之理,可曾講得明白了?若已確知此理,問題便可不限于‘知行’。”

  噫!這不就可以圍著四書提問,多打聽得幾分明年秋試的考題了?

  眾生連忙又把剛寫下的“知行”字眼劃去,冥思苦想如何提問才能套出考題。方提學高臺上將他們的小動作盡收眼底,含笑搖頭,緩步走到臺下領導席中,回頭敲了敲嘉賓席宋時的桌子,輕松地問了一聲:“諸生此時都已知我所講,正思量著該再問本院什麼,你這學生卻只顧書寫,莫非還不曾‘知之’?”

  宋時一心聽提學講課,根本沒在研究考題,是以被點名時也是氣定神閑,心態平穩,站起來應了一聲“是”。

  他不只背過好多篇寫到“知行相須”的論文,還掌握了王陽明圣人“知行合一”的心學理論以及或王夫之“行先知后”的唯物主義知行觀,甚至能現場把哲學理論往前推進六百年。

  不過方提學不是真要聽他報告,他也就以同樣輕松的口氣答道:“學生今日聽了老師講課,只算初得‘知之’,此后還須多用功讀書,以行促知,待到秋闈中掙下一個功名,才敢對老師說一聲又深‘知之’。”

  方提學朗聲笑道:“你這學生倒是膽子大,凱有拿圣人言辭作排調的道理?本院倒看看你明年能拿個什麼成績——你莫以為回了京我便追究不著你,這里還有個桓通判是你親師兄,我到時候只找他要鄉試名錄!”

  宋時低下頭謙恭地說:“老師放心,到時候學生必定親自把名次遞到老師面前。”連卷子都得遞到老師面前,考多少名就全憑老師填了。

  方大人尚不知道他的膽子叫自己養肥了,敢在福建考舉人,只想著順天鄉試易過,他又有個好師兄在身邊指點,蹉跎不了幾年,便滿意地揮揮袖叫他坐下。

  他自己也坐回首席,對身旁的桓凌說:“桓世侄與宋子期相好,來日也替他補習補習。

猜你喜歡

分享

分享導語
複製鏈接

溫馨提示

加入尊享VIP小説,享受全站無廣告閲讀,海量獨家小説免費看
進入VIP站點
端午節福利通知
取消月卡,升级为VIP季卡15美金,年卡50美金,原付费粉丝,月卡升级为季卡,年卡升级为永久卡。 另外,给大家找了一些福利权益,神秘入口正在搭建,敬请期待!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