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眼下皇帝的反應卻是有些奇怪,不像猜忌,不像是反對,更不像欣喜贊同。
汪直想了想,斟酌詞句道:“就臣所知,他們兩人的確是莫逆之交,交情甚好。”
皇帝吞吞吐吐:“朕聽了一些風言風語,據說唐相和定安伯并不止是莫逆之交?”
汪直裝傻:“恕臣愚鈍,聽不懂陛下所指。”
皇帝欲言又止,看了他好幾眼,最后卻道:“算了,此事就當朕沒問過你罷。”
汪直鬧不清皇帝到底是個什麼想法,有心打聽一二,便故作驚異:“陛下的意思,莫非唐相和定安伯是,那什麼……?”
皇帝忙道:“朕可什麼都沒說,不過是問問你罷了,你要是覺得沒有,那就沒有了。”
其實他一開始聽說的時候是震驚萬分兼不敢置信的,后來自己暗暗觀察了一些時日,發現好像還真是那麼回事,不過這說到底也是人家的私事,皇帝還不至于昏聵到猜忌唐泛會跟隋州勾結,而且他們在人前也很注意,并沒有留下什麼話柄。
所謂風言風語,也只是宮中一些捕風捉影的揣測,加上皇帝自己觀察之后的結論罷了。
汪直對皇帝了解還是不夠,他覺得皇帝會猜忌,實際上皇帝想的卻完全是另外一件事。
“汪內臣。”
“臣在。”
“方才朕和你說的話,你可不要傳于他人,這樣對唐相和定安伯的名聲不好。”
“臣明白。”汪直一臉黑線,心想我還擔心你會說出去呢!
皇帝想想不放心,又道:“朕對這事兒并無想法,不過朕這麼想,難保別人也會這麼想,你看要不要想個法子,把這事給遮掩過去?”
汪直這下真是有些驚奇了:“臣還以為陛下會覺得此事有悖常倫。”
皇帝笑了笑:“若論常倫,先帝與先貴妃,不也有悖常倫麼?”
汪直沒接茬,這話可不好接。
皇帝道:“朕雖長于深宮,見過的事情卻不少,再加上唐相這樁也不甚出奇,唐相與定安伯出生入死,患難與共,若是感情比旁人更深些,倒也不是不能理解的,這不就跟朕和皇后一樣麼,朕有了皇后,便不愿再有旁人涉入了,這天底下一雙一對的夫妻,雖然不多,但也不少。”
汪直:“……陛下胸襟博大,臣不如遠甚!”
其實他想說的是,這您都能想得開,還拿自己來當比喻,心可真大啊!
作者有話要說:
其實在正常環境下,唐大人和家屬這種關系本身就是一個bug,所以不用去糾結別人怎麼看辣,只要皇帝接受了就好~不過陛下不僅接受了,還反過來擔心汪直泄密,叮囑他要嘴嚴,這種感覺真是令汪公公風中凌亂啊……
上次說要八一八弘治帝的廟號的~
朱佑樘的廟號是孝宗,史稱明孝宗。
按照他的所作所為,本來可以給一個仁宗的廟號的,不過仁宗已經被用過了,就是朱棣的兒子(那的確也是個挺好的皇帝,就是在位太短)
所以仁已經不能用了,當時皇帝駕崩之后,大臣在擬廟號的時候發生不少爭議。
因為一個廟號等于是在給皇帝蓋棺定論,這皇帝到底是個怎樣的皇帝,全都體現在廟號里。
比如說最典型的,就是明朝的嘉靖皇帝,他的廟號是世宗,這不是在贊揚他,而是強調“宗室傳承發生變化,非嫡長子繼承大統”,而嘉靖皇帝是怎麼登基的,萌萌們應該也都知道了,是因為他堂兄沒有留下兒子,所以當時內閣就找他頂上。
(清世宗雍正是個例外,這個廟號怎麼來的到現在都沒有定論,不用管)
話歸正傳,孝的含義不僅僅是孝順,仁孝仁孝,所以孝宗幾乎是可以跟仁宗相提并論的~慈惠愛親曰孝~
慈愛忘勞曰孝~
幾諫不倦曰孝~
教刑四海曰孝~
這些都是對得上的。
宋孝宗趙眘的廟號也是這麼來的,能夠用孝字,一般就說明這個皇帝是很好的。
當時皇帝駕崩之后,禮官云集,跟內閣一起擬廟號,大家都覺得“以上仁圣,近代罕比,難于模寫。欲擬謚上“敬”字、廟上“孝”字”,意思就是覺得皇上的仁慈近代罕有,實在很難給他擬定一個確切的廟號。最后內閣的決議是:孝為百行之首,敬為萬善之源。
所以孝宗就是這麼來的~
第167章 番外十六太子
眾所周知,太子是個不省心的主兒。
這一點連皇帝都得承認。
也許是因為小時候的坎坷經歷,使得皇帝對兒子愛若珍寶,不舍得他受一丁點委屈,再加上太子不僅是嫡長子,還是帝后唯一的孩子,越發被寄予厚望,所以太子簡直是在萬眾矚目之下成長起來的。
由于皇室子嗣稀薄,眾臣一開始還很著急,勸皇帝要開枝散葉,為大明江山著相,皇帝一般不與大臣爭執,在這件事上卻寸步不讓,加上內閣也沒有表態,嚷得最兇的僅是幾個言官,久而久之大家也就消停了,沒再對皇帝多生兒子抱有期待,注意力轉而放到培養太子身上。
然而這位皇太子,性情卻與其父其祖迥然而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