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陳侯這些話天下皆知,他們也不怕陳侯出爾反爾。
于是分支之間互相爭斗,并且忙著給陳侯送禮——也沒把葉舟忘了。
有世家派人去訓斥他們:“君上如此待你鄭氏,你們不恨?”
分支的人覺得這些世家是傻子,他們為什麼要恨?他們和主支早就遠了,為了讓自家子弟當官,每年不知道要給主支送多少人和物。
自己有可能取代主支,這對他們是好事。
又不是每個分支管著的城池都有錢,不少城池地處偏僻,更何況就連陳侯也享受不了什麼,他們就更享受不了了。
但以前,他們只能希望主支愿意提攜他們的子弟,讓他們的孩子去臨淄拜師為官。
現在,他們不用再指望主支提攜他們的孩子,他們自己就能做到。
既然如此,為何不搏一搏呢?
世家次次派人去,但那麼多座城池的鄭家分支,竟然沒有一個愿意搭理他們,遇到脾氣差的,直接將這些往日被捧著的世家子弟打出門去。
跟葉舟想的一樣,陳國亂了,可它似乎沒有沒有變壞。
有了“仙人”這個照片,陳國人忽然對本國煥發了巨大的信心。
他們真心實意的相信仙人降臨了,也相信仙人會讓陳國變得更好。
當陳侯昭告陳國上下,有仙人降世,降下仙諭,陳國上下無不遵從。
今年秋末,陳國將開科舉。
這回不是陳國嘩然,而是天下震蕩。
葉舟看著前來找他請罪的陳侯,他并不生氣。
之前的種種,都是陳侯給他造勢。
不管諸侯國怎麼看,只要陳國百姓信了,世家信了,陳侯之后的變革就能暢通無阻。
葉舟看著自從中毒后就臉色慘白的陳侯,只是笑著說:“陳侯既然已經打定了主意,有此決心去除腐肉,那我祝陳侯得償所愿,終有一日,陳國能從貧弱小國變成可與大國爭雄的強國。”
陳侯就像他們第一次相見那般慢慢下拜,雙膝跪地,沖葉舟行了跪拜祖宗大禮。
“暨,拜謝仙人,今生不敢懈怠,必以振興陳國為己任。”
“仙人仁德,必永刻陳人心中。”
“陳人必不敢忘!”
葉舟看著他,他沒有再說話,而是望向窗外。
原來已經入秋了。
第124章
葉舟給陳侯的科舉制度是武則天改良過后的。
在武則天以前,科舉是重明經輕詩經,而明經科對于寒門貧家子弟而言根本無力跟世家子弟競爭,他們家境不好,沒那麼多錢買書,于是世家和寒門之間依舊存在著巨大的鴻溝。
直到武則天改良科舉,開始提升詩經課的地位,這種情況才開始改善。
比起明經科,詩經需要的是靈感靈光和才華。
哪怕是貧家子弟,他若有才,能作出好詩,也能出頭。
而且武則天還很有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意思,只要你覺得你有本事,那你就能去當官,干得好有賞,干不好就請下來,后頭有的是人排隊。
她建造了一個以國為單位的人才庫,李隆基時期不少重臣,都是她當年挖掘出來的。
也是在她任上,誕生了無數才華斐然的詩人。
在武則天統治時期當個讀書人是件非常幸福的事,就算不能當官,也能靠教書養家糊口。
還有殿試,在她之前李世民雖然也曾在考試時進去殿內,但他不是次次都去,也不成體系,所以歷史學家們都認為,殿試是從武則天開始有了體系和規則。
以至于直到明清,都還在沿用武則天改良后的科舉制度。
雖然八股文成了科舉的主流,但制度未改,因為這個制度確實好用。
經過漫長時間和幾個朝代檢驗過的完整制度,拿到這里簡直就是降維打擊,雖然依舊要經過本土化的更改,但足以讓陳國名聲大噪了。
除了世家以外,再沒人關注陳侯對世家的“殘酷”,無數士人從各國涌來,本來因為相國變成仙人,不再舉薦士人而準備退去的讀書人們再次瘋狂了,別國士人甚至攜家帶口,準備在陳國定居了。
陳國這個名不見經傳,在諸侯國里沒什麼存在感的小可憐突然之間名聲大噪。
然而除了士人以外,別國君主世家都沒把科舉當回事。
他們認為世家協助君主共治天下才是正道,科舉是邪道,既然是邪道那就不必去管。
除了士人和百姓以外,幾乎所有人都在等著看陳國的笑話。
但哪怕所有人都不看好,陳國所有世家都在抵制,陳侯還是堅定不移的開始了第一次科考。
只是這次科舉跟葉舟想象的,不能說是一模一樣,只能說是毫不相關。
這次科舉沒有標準的考場,監考的是趙雪和另外兩個葉舟推薦給陳侯的士人,就連出的題,都是陳侯摳破腦袋才想出來,并且老生常談的問題。
考場甚至就是露天的,士子們在里頭考,百姓們就在旁邊看。
并且一個早上就考完了,考生甚至能趕著回去吃飯。
由于紙出現的時間不長,很多考生的卷面也不夠整潔,他們不知道怎麼控制力氣,一些字細得快要看不見,一些字卻力透紙背,一個字變成了一個墨點。